小鸟体育关于印发《常州市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2024-06-20 23:27: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小鸟体育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及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常州市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特制定《常州市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建设目标的有力推动下,全市体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体育产业效益提升,体育事业对常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动员市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到十五期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总人口数的40%,市区达45%以上;全面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和成年人体质测定,市民体质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的成果,80%的乡镇(街道)达到省体育先进标准。7个街道成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6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56名。为适应基层体育工作的需要,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基层文化站统一更名为文化体育工作站,体育网络组织更加健全。

  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建成25个全民健身工程、261个省市级健身点。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40多种共4052个。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社区均建有1个以上全民健身工程的计划。

  全力备战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我市组队参加了18个项目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并获优秀组织奖、最佳赛区、体育道德风尚奖,展示了我市开展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成果。

  为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力度,确定以市政府名义每两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节。2004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了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我市可望连续九年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

  十五期间,竞技体育工作以备战省运会为中心,业余训练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项目达到28个,业余训练运动员超过1200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小、巧、灵、水项目,适度发展一些新的项目,积极扶持影响大的 三大球项目,形成田径、游泳、射击、体操、跳水等一批优势和特色项目。各辖市(区)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加大对业余训练的投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认真办好各级业余体校,以选拔、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以迎战省运会为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级业余体校训练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机制,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快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及特色项目学校的建设。2004年,市运动学校和市少体校被确认为国家首批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落户武进。

  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抓管理、促训练,不断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2002年10月,427名运动员参加省第15届运动会,获金牌73.5枚,总分1937分,双双名列第五,并获道德风尚奖、贡献奖、输送奖,实现竞技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市体育局被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并记集体二等功。全国九运会决赛阶段,常州籍运动员21人参加比赛,共获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5枚,总分151分。2004年,省队市办项目江苏女子曲棍球队获全国锦标赛第三名,女子手球队获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运动员黄俊霞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第四名,吴祥、雷丽娜在雅典残奥会上获男子4100米接力和女子乒乓球2枚金牌。在2005年10月第十届全运会上,常州籍运动员共有74人参赛,有24人获得9个大项的6.5枚金牌、4.5枚银牌和6.5枚铜牌,创历届参赛最好成绩,实现了竞技体育的新跨越。十五期间我市培养了宋志娟、邰普庆2位世界冠军,使我市世界冠军总人数达到11人。

  十五期间,积极探索体育竞赛走市场化道路,成立竞赛管理中心,面向社会要市场,面向竞赛要效益。先后承办了美国男篮争霸赛、中国国际乒乓球擂台赛、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中国射击精英赛、亚洲滑水锦标赛、第十四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省十五届运动会跳水和射击比赛,全国大学生射击比赛等20多项次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承办全国第六届残运会射击和聋人篮球2个项目中由于办赛出色,常州赛区被评为优秀赛区。通过比赛冠名和广告、赞助等形式,充分开发各类赛事的商业价值。通过成功运作华威世纪杯全国女子手球锦标赛、新科杯女子曲棍球四国挑战赛、十运会常信怀德名园杯女子手球比赛等,拓宽了体育竞赛市场化的路子。江苏承办第十届全运会,我市作为分赛区承办女子手球、男女曲棍球、女子排球比赛,获组织工作贡献奖、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

  为了适应训练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努力改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和训练条件,十五期间,完成了体育中心近4万平方米的教学训练设施的建设;投资近2000万元先后两次对中天钢铁体育馆进行整修;少体校游泳池正在改造成室内游泳馆。武进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曲棍球基地,金坛市建成功能配套齐全的4000座体育馆。完成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征地,一场二馆一中心的二期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市区体育设施2004-2020年布局规划》。

  十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稳定,年均销售额突破1.5亿元。市局注重加强体彩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改善管理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强销售站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和新增销售点等措施,使我市体彩销售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

  积极转变思路,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大胆尝试市场化运作,成功将清潭体育中心冠名权有偿转让给中天钢铁集团公司,实现了双赢。十五期间,体育系统利用办赛和场馆优势小鸟体育,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增收节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市体育系统着眼发展,着眼全局,抓住当前体育发展的大好机遇,推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在队伍、制度等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6月,适逢常州体育行政部门成立50周年,编辑出版了《常州体育志》。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作风,2004年被确定为全市体育系统作风建设年。以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为抓手,切实从思想作风上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在全系统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体育强市建功业等主题教育活动,凝聚人心,明确目标,共谋发展。

  五年来,常州体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离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全社会对体育工作的关注程度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市民的健身观念要进一步转变。主要问题有:

  1、群众体育发展还不够平衡。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健身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从整体来看,体育场馆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群众身边的场地、公益型的健身场所仍然缺乏。各辖市区体育行政人员及单项体育协会偏少,机制不够灵活,致使各类大型赛事的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有待加强。项目结构布局还不够合理,人才输送和梯队建设乏力,省以上大赛的优势项目偏少,基础项目、集体项目相对滞后。当前,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适应改革和发展业余训练体系,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现行的办学模式受到挑战,招生、选才、培养、分配面临诸多困难,运动员的退役、毕业安置成为困扰竞技体育发展的难题。因此,探索体教结合模式、拓宽安置渠道、加大安置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挤占、破坏体育场地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房地产开发不按照国家建设标准配置体育用地、设施。体育市场发展加快,但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规范引导体育市场既快又好地发展任重道远。

  4、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没有线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全市拥有标准体育场地2629个,体育系统拥有36个,仅占1.37%,而且分布不均衡,场地普遍较小。常州大型体育设施建设与南京、苏州、无锡相比已严重滞后。

  基于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形势的分析,确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营造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和谐体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内在动力,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十一五 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指针,增强体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树立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社会办体、依法治体,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做到创新体育观念,促进群众体育优先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竞技体育重点发展;创新运作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市,精心打造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市场、体育设施、人才队伍五大品牌,努力实现常州体育事业的新跨越。

  全力迎战第16、17届省运会。围绕备战任务,进一步调整结构,完善布局,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小、巧、灵、水等传统项目,适度发展新项目,积极扶持影响大的 三大球项目,办好新增项目和省队市办项目,争取形成一批新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努力完成16届省运会目标任务,以东道主的身份参加17届省运会,实现参赛成绩新的跃升。培养一级以上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别达到50和30人以上。完善奖惩机制和政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取竞技体育有新的突破。组织承办第13届市运会。

  认线;计划。巩固发展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抓好选才、培养和输送等关键环节,加大重点扶植力度,造就精品体育人才,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上常州籍运动员夺得金牌,实现常州奥运冠军零的突破,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上争取更好的成绩。

  成功申办2010年第17届省运会。成功申办17届省运会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是全市体育系统的重大使命。申办成功之后,要借鉴全运会及兄弟市承办省运会的经验,以政府为主导,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成办赛、参赛任务,将17届省运会办出常州特色,使之成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服务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市、加快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配合搞好体育中心建设。体育部门作为政府投资主体,要为体育中心建设当好参谋,做好服务,积极参与方案论证和建设全过程,以功能定位和体育工艺等作为工作重点,认线年,体育中心建成后,要做好运营管理衔接工作,使其进入具有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要认真实施《常州市市区体育设施20042020年布局规划》,改善全市体育设施条件,为体育人才培养,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

  积极创造群体工作的新特色。以全民健身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活动创新为核心内容,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各界参与、市场调节运作的全民健身新格局。以全民健身为目标,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十一五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全市人口总数的50%以上,其中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5%,农村体育人口达到45%。呼应国家环太湖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和江苏省沿江体育带建设,建成若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集体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育景观。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刺激体育消费、扩大体育需求为先导,以培育体育市场为基础,搞好体育赛事、体育资产及体育商务的运作,重点开发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体育彩票销售要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年均销售量达1.8亿元。体育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现在的1%上升到1.5%,体育产业就业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的3%,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实施群体争先战略,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巩固和发展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农村体育实现村村建有全民健身工程(点);继续加大晨晚练健身点小鸟体育、公共体育建设力度,使我市公共体育用地达到人均1.4平方米以上;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城市按每千人1.5人、农村按每千人1人标准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一五末,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5000名以上。

  、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以建设为重的方针,全面实施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引导市民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新观念,拓展群众健身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积极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倡导科学健身,不断增强市民体质。

  、坚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方针,全面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拓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竞赛制度,完善学生、职工、农民、老年人、残疾人等年赛制度,办好常州市运动会和全民健身节。

  、结合城市绿地建设和公园开放,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群众体育样板工程并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成立组织机构,培养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体育工作站的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体育指导站、俱乐部为支撑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不断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营造科学、文明、和谐的健身氛围。

  (二)实施金牌超越战略,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充分挖掘学校现有场馆和师资力量优势,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青少年体校、运动学校相衔接的业余训练网络。鼓励部分项目市队校办。充分调动学校从事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课余训练特色学校达80-100所,课余训练人数达2500-3000人。

  、进一步完善我市业余训练管理体制及考核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教练力量、场馆优势,以及社会资金的投入开设训练项目,调整训练项目布局结构小鸟体育,形成各自的特色和重点,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重点、做大做强,形成优势的思路,打牢我市业余训练的基础。同时根据省单项训练基地和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办好中国泳协江苏第二跳水学校。重点扶持省队市办项目和金坛水上项目。

  、根据我市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实现运动项目分类管理。对纳入重点发展和适度发展的项目,有计划地制订各训练层次的目标任务。适度发展项目根据普及程度、训练竞赛效果等因素,予以适当扶持,并积极挖掘潜力,依靠各方面力量,多方位地寻求项目发展之路。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鼓励社会办市运动队。切实加强省队市办项目的管理,搞好省队与市队的衔接,充分发挥省队的优势,积极组建二、三线队伍。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投入、竞赛调控等多种措施,逐步建立符合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实际、项目布局合理、人才资源雄厚、优势项目突出、发展后劲充足的业余训练体系。

  、加速训科医一体化进程,增强业训实效。继续贯彻科教兴体 的方针,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训练。要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科学合理地完成各项训练任务,把科技、医疗服务和训练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各项目既要继续坚持科学训练原则,又要根据新情况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专项训练。努力探索和研究训练规律,尽快在训练思想、技战术及训练的手段方面进行新的变革,使训练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满足备战需要,搞好后勤保障。在器材、场地、训练、恢复、饮食、医疗、科研、信息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各级领导与运动项目的联系制度。突出金牌战略,实施精品工程,对夺金点从领导精力、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争取市财政逐年加大经费的投入,增加重点项目、组别和队员的训练经费,增加伙食经费补贴和每年冬训、夏训的伙食营养补贴,设立备战专项经费,确保备战训练工作的需要。要向管理要金牌、要效益,开展教练员、运动员双十佳评选活动。

  (三)实施产业跃升战略,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场馆为依托的体育竞赛、文体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批以体为本的新兴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发展一批与体育相关联的经济实体。积极组建体育产业发展公司,实现经营项目多元化,重点发展体育赛事、健身、培训、广告、文体表演、体育旅游等产业,拓展国际赛事、商务会展、体育健身、康复体疗及各种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育产业经济。

  、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依托体育场馆资源,将所有可经营性资产打包集中,实行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打破所有制和人员身份限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大胆起用懂经济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和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人才。注重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体育人才,学习现代经济理论小鸟体育,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管办模式,为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体育部门创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当好产业发展的设计师。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启动体育品牌建设,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采取企业运作方式,力争达到效益最大化。引导体育投资,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民间资本、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优势,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产业关联度大、符合现代体育产业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步伐,提升城市体育功能。按照标准规范化,功能多样化,建筑标志化,设备现代化的要求,按期完成市体育中心建设。完善中天钢铁体育馆和武进曲棍球基地的功能。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常州市市区体育设施20042020年布局规划》为基本依据,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各区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与市级体育中心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基本满足竞技体育与市民健身活动的需要。按照市民健身活动场所广覆盖、服务半径500米左右的要求,会同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各个社区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市民健身活动场地。至十一五末覆盖率达到100%。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的训练设施。

  (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打牢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体育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科学选拔任用干部,保持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打造一支高素质、能经受各种风浪考验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能力和效率,打造一支善谋划、有思路的服务型体育管理队伍;加强运动队伍管理,发挥体育科研和技术创新作用小鸟体育,抓好选拔、引进、培养等环节,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运动员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引进、聘任、考核办法,打造一支能适应项目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挖掘体育市场潜力,加速体育产业发展,打造一支善管理、懂经营,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选拔、培养、任用人才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体育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大引进力度,探索货币化引进和人事关系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能进能出的引进人才考核机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实施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以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快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统一部署,完成体育机构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建立灵活多样的调控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机关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强化宏观调控、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发展体育事业在构建和谐常州进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两个率先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进一步贯彻《体育法》等体育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管理,使体育管理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法律手段为主转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和克服体育法制工作弱化的倾向。加强体育执法和监督检查,广泛开展体育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体育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完善体育协会自身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在组织社会体育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

搜索